首鋼集團“高爐救援小分隊”爭分奪秒的48小時
“真是難忘的48小時。”集團總工室技術室主任張思斌談起他們臨時組成“高爐救援小分隊”與長鋼共同努力,終于使長鋼8號高爐恢復順穩運行的情景仍十分感慨。
4月7日9時19分,剛剛完成檢修的長鋼8號高爐開始點火送風,4月10日5時30分左右,高爐新增建的出鐵平臺突然被頂起,影響出鐵口正常使用。為確保設備和人員的安全,長鋼領導決定采取停風的方式控制事態,查找問題原因并向集團及時匯報情況。集團領導要求總工室立即協助長鋼技術人員共同查清原因解決問題。
總工室張福明組織包括總工室、股份、京唐、首鋼工程公司的技術專家通過視頻會議了解事發前后的一系列過程,經過詳細分析討論,初步判定問題原因出在新建出鐵平臺受水汽膨脹力的作用造成平臺模板被頂起。長鋼領導為盡快恢復高爐生產,立即組織人員拆除了8號高爐的出鐵平臺,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初步解決高爐能夠正常出鐵水的問題。但為了消除對高爐造成的影響,需要進一步采取后續運行調整措施。
4月12日19時,張思斌準備啟程趕赴長鋼,協助完成保障高爐順穩運行任務。他聯系股份和京唐的技術專家,希望能夠得到幫助一起前往長鋼解決問題,但是受到疫情防控的限制,兩地專家暫時無法出行。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朱國森提出技術研究院鋼研所副所長、從事煉鐵專業多年的宋靜林可以安排協助工作。隨后張思斌又找到了有著豐富煉鐵經驗的65歲退休技師李樹春,一同參與此次任務。一支“高爐救援小分隊”火速成立。
4月13日12時30分,張思斌請人幫忙照顧家中82歲腳部骨裂的老父親和備戰高考的孩子,安排好家里的事務后和宋靜林、李樹春,帶上核酸檢測證明坐著自駕車踏上了前往長鋼的路途。經過8個多小時的輾轉,終于在高速路出口迎來長鋼的接應人員。
23時30分,到達賓館后,大家匆匆吃了點東西,稍作休息,半小時后張思斌帶著宋靜林和李樹春趕到了高爐現場。三人顧不上身體的疲憊進入工作模式,他們向現場人員了解高爐最新情況,得知高爐在13日19時30分重新點火送風,但由于高爐爐況不穩定,造成渣鐵不流的現象,隨后三人進入現場檢查記錄,一直忙到凌晨2點多才回到賓館休息。
14日7時,當張思斌一行來到例會現場時驚訝地發現,股份公司克服困難,派來了兩個工藝技師和一個爐前技師,星夜兼程趕到長鋼提供支援,“高爐救援小分隊”成員壯大到6人。張思斌帶著大家對當天高爐運行的情況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總結,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未來高爐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爐況變化,以及需要應對的方法,“小分隊”成員反復討論,制定出爐況調整計劃安排。高爐重新點火送風進入運行初期爐況最多變,因此張思斌和其他五人商量決定兩人一組分三班對高爐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爐況出現變化都有專人及時進行分析調整。在監控過程中,張思斌除了對電腦上的各項高爐煉鐵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研判,還不時在出鐵時到爐前平臺實地觀察鐵渣情況,綜合各種信息反饋調整高爐各項參數。夜班時“小分隊”監控人員依然認真觀察分析爐況變化的每一個細節并作出相應調整。爐況變化的實際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張思斌預判中。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8號高爐爐況逐漸趨于穩定運行狀態。張思斌說:“雖然我跟高爐打了幾十年交道,但是每一次去解決高爐問題都不敢掉以輕心,看似簡單的決定,出現一個微小的錯誤判斷都有可能影響到最終的結果。所以做每一個決定都必須思慮再三,確認無誤才能下達命令,這是我作為專業人員的責任。”
4月16日8時,經過連續48小時的奮戰,8號高爐達到了標準運行的狀態,完成任務的張思斌和“高爐救援小分隊”的成員看到結果都松了一口氣,疲憊的狀態一掃而去,露出了欣慰笑容。
推薦產品: